环境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哥本哈根峰会达成“协议”

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一些领导人周五晚间宣布,他们已达成了一份“有意义的协议”,但承认,与他们达成首份真正全球减排条约的雄心相比,这份协议还有很大差距。
2009年12月19日

分析:中国能否突围哥本哈根?

发达国家曾在过去一年不厌其烦地在赞美中国的减排措施。但当谈判真正开始的时候,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开了。在哥本哈根,无论是私下还是公开,发达国家都在一致向中方代表团施加强大的压力。”
2009年12月15日

欧盟碳排放基准价格大幅下跌

受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影响,碳排放价格昨日大幅下挫,沉重打击了欧盟碳交易计划的可信度。据分析师们估算,碳排放每吨价格高于40欧元,才足以刺激对低碳新技术的投资。
2009年12月22日

哥本哈根:谁赢谁输?

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三大赢家和三大输家。中国凭借高超的谈判技巧促成了一个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协议,成为赢家之一。
2009年12月21日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公众怎么看?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了。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与挑战,除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群体的行动之外,中国普通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他们愿意为改善气候环境付出多大代价?我们的调查提供了部分答案。
2010年6月6日

FT社评:成事不足的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大会比一事无成还要糟糕。如果你将全球注意力都吸引到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上,就必须拿出成果来,把明显的失败宣布为一场胜利是站不住脚的。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最后激辩的5小时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历时五个小时的最后一场辩论,如一个缩影,浓缩了气候谈判近二十年的历程。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协议》不足以让地球摆脱危险

协议的局限性和缺乏法律约束力,使得各国可能会只遵守承诺区间的下限。在下月月底各国给出最后减排承诺的期限之前,还有大量说服工作要做。
2009年12月21日

国际大企业抨击哥本哈根“协议”

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对哥本哈根达成的气候协议感到失望和困惑,表示该协议未带来足够的确定性,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巨额投资提供依据。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升起的新曙光

中美的让步不是简单的技术让步,而是形成一个新的全球共识的宝贵起点。全球化的主题已经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超越了战争和意识形态。这可能是人类送给自己的最佳礼物。
2009年12月19日

特写:哥本哈根峰会的最后一天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最后一天,是漫长、艰难的一天。从凌晨到深夜,各国领导人一直就诸多的争议问题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这一天就举行了两次会谈。
2009年12月19日

哥本哈根:多极“新世界”的缩影

当世界银行行长穿行在贝拉中心时,几乎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而偏远非洲国家的代表则吸引了众多聚光灯。旧的世界格局似乎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谈判 全球关注中美

世界领导人正与时间赛跑,试图在哥本哈根达成一项气候变化协议,该协议能否达成,关键是弥合富国和较贫穷国家之间在减排和减排监测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2009年12月18日

分析: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冲刺

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多数国家领导人已在昨晚抵达丹麦首都,预期他们今天将面对艰巨的谈判。关键未决问题之一是,中国在减排问题上会作出多大让步。
2009年12月18日

不能让富国食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萨克斯:根据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富国有义务为较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买单,但富国没有认真履行义务。
2009年12月18日

中国“南水北调”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在工程东线,政府沿着古老京杭大运河修建了40多座巨大的抽水站,将数十亿立方米计的水抽引北送。
2009年12月18日

分析:中国绿色之路

对中国来说,走上绿色之路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如今,中国正迅速崛起为众多新绿色技术的全球领先者。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成败在此一刻

在明天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将尝试去完成一项以前从未完成过的任务:停止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1992年里约会议未能做到这一点,1997年的京都会议也没能做到。全球的目光将聚焦在这一次的冲刺。
2009年12月17日

特写:决战前夜的贝拉中心

“主席草案”风波使得16日的磋商变成了一场互不信任的恶梦。对于许多与会者而言,16日晚将是他们在贝拉中心的最后一夜,这里成了“大限”及至前的风暴眼。
2009年12月17日

Lex专栏:核能或成减排最大赢家

来自丹麦的那一缕绿光,或许并不符合环保主义者的想象。他们应该开始认真面对一个不那么令人宽慰的事实:核能恐将大行其道。
2009年12月17日

哥本哈根的中国尴尬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之渺:任何一个到过北京或上海的人恐怕都很难被说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当与非洲大陆上那些最贫穷的人们一样得到援助。
2009年12月17日

FT社评:世界领导人必须为气候变化达成协议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协议的希望看上去一天不如一天。如果说有任何时刻是需要政治家才能的,那么现在肯定到了这样的时刻。无所作为将是可耻的。
2009年12月17日

分析:哥本哈根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世界领导人周三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汇聚。与此同时,丹麦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然而,各国领导人的谈判会推动还是阻碍整个进程,尚不清楚。
2009年12月17日

分析:中国减排承诺遭质疑

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在中国官方将北京天气定义为“蓝天日”时,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则警示空气质量“有害健康”。发达国家和中国就是否允许外部核查减排数量上,存在严重分歧。
2009年12月16日

哥本哈根不相信眼泪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汪永晨:今后要走的路,不能仅靠大会、游行和谈判。哥本哈根不相信眼泪,面临挑战的是每一个地球人,走出危机更要靠自己。
2009年12月16日

三分之一CDM项目无法获得碳信用额度

一份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经济衰退及项目准备不充分,已导致联合国(UN)碳交易体系下30%的项目无法交付任何碳信用额。
2009年12月16日

哥本哈根协议可能不包括援助承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没有发达国家向较贫穷国家提供长期资助以对抗全球变暖的坚定承诺,各国照样可以在哥本哈根签署协议。
2009年12月16日

全球气候谈判中国应及时调整定位

中国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师贺军: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的立场不能过激,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能拒绝国际合作,不能拒绝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2009年12月16日

王石的“气候变化秀”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李虎军:有中国记者问王石,企业家参加气候变化大会是不是作秀?王石后来在他的微博上表示:“中国企业家承担环保责任,责任亦是机会,担当越大,机会就会越多。”
2009年12月16日

中国减排为何不要西方资助?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中国政府一直坚称,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是为其历史排放尽义务。而本周中国称,其减排行动将不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助。这背后的考量和意图何在?
2009年12月15日

联合国能否救地球?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本次缔约国大会的标志是一个细线缠绕的球,但是你看不出,这些线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线也没有粗细之分,但是他们却绕成了一个球。
2009年12月14日
|‹上一页‹‹949596979899100101102103››下一页›|